首页 教育 精品解析: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聚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聚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阶层,可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有其鲜明特征,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

B.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体现差序格局中关系可伸可缩的特点。

C. 人伦中也包括“男女有别”,是说男人与女人有区别,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

D. 区别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须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推及在当代社会也是积极的。

B. “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苏秦潦倒归来的遭遇体现了差序格局中势的作用。

C.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有其传统思想基础。

3. 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 “家庭”里成人之后住在家里就要给父母伙食费。

C. “团队”中的人员要服从公认的规章制度。

D. “朋友圈”人与人之间是等距离的。

4. 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差序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案】1. B    2. C    3. A    

4. 比喻论证,把社会结构格局比喻为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说明差序格局差序的特点;举例论证,举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对比论证,把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对比,说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5. 差序格局就是指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通过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或者“伦”),形成的能伸能缩的有差等次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错误,根据“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可知,“亲属关系”只是社会结构格局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差序格局的主要体现。

C.“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错误,此处的“男女有别”是指男女间不必求同,是有差序的,也就是伦,不表示男女不平等。

D.“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错误,原文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错误,“小人求诸人”,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这正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自私表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明差序格局可伸缩的特点。

B.谈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C.是团体格局的特点。

D.“平等”关系没有“差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论证方法的能力。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比喻论证,把社会结构格局比喻为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说明差序格局差序的特点;

“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举例论证,举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对比论证,把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对比,说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重要词语下定义的能力。

原文“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此得出“差序格局”的特点之一:以“己”为中心。

原文“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由此得出“差序格局”产生的背景:“差序格局”产生于传统社会。另外得出“差序格局”的形成方式:通过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形成。

根据“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由此可知“差序格局”是有差等次序的。

题干要求给“差序格局”(种概念)下定义,需要把以上特点连缀成句,注意下定义的基本要求:“……是……”,此题宾语中心语应该是“格局”(属概念)。

据此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 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 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 “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 “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8. 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9. 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3)揭示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旺旺一家通过劳动创造了幸福光明的生活。    

9. (1)乐观开朗。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笑容感染了身边的人。(2)勤劳能干,做事利索。普抓商机,做加工好的净菜;娇小的身躯与大号摩托形成对比。这些细节表现了旺旺妈肯吃苦,勤劳能干。(3)热心助人。亲力亲为,为顾客精心挑选商品;免费帮邻居保管快递物件,交接仔细。(4)关爱家人。丈夫干不了重活,毫无怨言,悉心照顾家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错误。原文信息是“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可见选项原因提取不全不准,应该是因为主人乐观、办事利索、勤劳肯干、加工净菜、超市货全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是外貌描写,“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是动作描写,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目“幸福的光亮”的内涵:

第一,由“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可知,标题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给人们带来光明,后经过旺旺妈妈的擦拭,旺旺超市的灯光变得更加明亮。

第二,由“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她笑呵呵地说”等内容可知,面对家里欠债,丈夫车祸,孩子幼小的困境,旺旺妈心里怀着对生活的希望,笑对困难。因此,“光亮”的深层含义是“旺旺妈面对困境心怀希望,乐观面对”。

第三,由“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内容可知,旺旺一家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因此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旺旺妈的性格特征:

第一,从“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等处可知,旺旺妈乐观开朗,她笑对坎坷,直面挫折,勇敢坚强。

第二,从“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等处可知,旺旺妈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她做事利索,善于抓住商机。

第三,从“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等处可知,旺旺妈善良仁义,她乐于助人,做事亲力亲为,尽职尽责。

第四,从“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处可知,旺旺妈关爱家人。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除大理评事”指“授予大理评事一职”,“徙知湖州”指“调任湖州知州”。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县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4. 苏轼一心为民,通读全文,概括苏轼在为官期间做了哪些事情造福于民?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富人(如果)出城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14. ①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②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决口,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阻止富人出城,率先示范,住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保全了这座城。第二年又增筑旧城。

③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被陷害入狱,后贬到黄州。

④任杭州知州。苏轼疏河道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卒长”是“呼”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事”为名词,作主语,谓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掌管地方县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错误。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表述错误,从“再莅杭”可以看出,他在杭州不是首次任职。“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表述错误,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可以用来排泄湖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吾与谁守”;“是”,这里;“败”,冲塌。

(2)“庐”,建造房屋,住;“分堵”,分段防守;“卒”,最终;“全”,保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可知,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依据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决口,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阻止富人出城,率先示范,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保全了这座城;

依据原文“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可知,他调任湖州知州时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

依据原文“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可知,他任杭州知州时疏河道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对百姓有功德。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 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 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16.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暗示出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②直接抒情。中间四句诗人表示,虽然此去一路荒凉冷落的景象令人凄伤,旅途遥远而艰险,令人心惊,他也害怕路途的艰险,但他更感恩朝廷对他的恩遇。

③用典抒情。九、十两句中,季布、侯蠃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错。“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描写了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2)直接抒情

中间“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3)用典抒情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两句中,季布、侯赢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用典抒情,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人生感意气,名谁复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3)双调词的创作,上片和下片的过渡很重要、很讲究,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巧妙地由景过渡到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用与上述两句相似。

【答案】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开荒南野际    ④. 守拙归园田    ⑤. 江山如画    ⑥.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跬”“至”“际”“拙”“豪”。

五、语言文字应用

(一)(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正在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正在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正在唤醒另一个灵魂。以“新时代新征程新青年”为主题的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火热进行,一篇篇滚烫的“好评”如①__________般涌现,为火热的时代加油鼓劲,凝聚起青春中国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互联网时代,给了每个网民直抒胸臆、畅快表达、自由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好评中国”网聚正能量,就需要更多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的中国青年以笔为戎,以理性思辨去②__________,为今日之中国素描,以感性共情去守正创新,为奋进之中国喝彩。

青春作笔,铭记时代里的中国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为深化改革开放啃硬骨头、涉深水区,为创新创造蛟龙出海、神舟飞天……漫长历史孕育出③__________的中华文明,凝结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百年征程的中国正青春,“好评中国”呼唤时代与网络评论同心同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的光芒;既记录新时代青春中国奋进的模样,也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蕴、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向世界展示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于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雨后春笋  ②激浊扬清  ③源远流长    

19. 用“一棵树正在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正在推动另朵云”比喻“一个灵魂正在唤醒另一个灵魂”,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好评中国”的意义。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最后落在“一个灵魂正在唤醒另一个灵魂”,突出“好评中国”的价值所在。    

20. “好评中国”呼唤网络评论与时代同心同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是说网络评论大赛中“好评”不断涌现,“网络评论大赛”属于新鲜事物,可用“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

②语境想表达的是有志青年应该用笔和理性来弘扬正气,可用“激浊扬清”。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③根据语境“漫长历史孕育出”可知是强调历史久远,可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用“一棵树正在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正在推动另一朵云”比喻“一个灵魂正在唤醒另一个灵魂”,用生动形象可感的树、云来比喻抽象的唤醒灵魂,从而体现出“好评中国”的意义,即通过“好评”来唤醒人们对正义、美好的感知,促进人们去做好评之事。

“一棵树正在……一朵云正在……一个灵魂正在……”是三个结构相同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使用,让句子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通过前两个句子的蓄势,最终在“一个灵魂正在唤醒另一个灵魂”上情感达到顶点,更能突出“好评中国”的价值。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

一为语序不当,“呼唤时代与网络评论同心同向”语序不当,应该是呼唤“网络评论”与时代同心同向。

二为搭配不当,“汲取……光芒”无法搭配,可去掉“的光芒”。

(二)(本题共2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那么,夏天为什么要吃姜?首先,夏三月属火,炎热的夏天,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界,升浮发散于体表,而  ①  ,适当食用生姜可以平衡体内阳气。其次,夏天室外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各种邪气会乘机侵入。有的可能当时发病,有的则潜伏下来,到秋冬季节再发作。所以此时不妨吃点姜,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   ②   。另外,夏天人们喜食冷食,体内易积寒气,姜为热物,食用姜   ③    ,也就少得胃胀腹泻之病。

《本草纲目》和《千金方》中都有对姜药理效用的描述。姜味辛、气微温、无毒。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痰饮、咳嗽、胃寒、呕吐等症。既然姜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呢?当然不是。以下两类人即使是在夏天也不适合多吃姜:阴虚体质的人最燥热体质,经常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质量还差,姜性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内热较重者,如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都不宜吃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 ①体内阳气相对虚弱
②不给秋冬季节留下病根
③可以祛除寒气    

22. 姜虽具有多种药理效用,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阴虚体质者和内热较重者尤应忌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夏三月属火,炎热的夏天,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界,升浮发散于体表,而”,推断①处内容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适当食用生姜可以平衡体内阳气”可知,此处是说“体内阳气”较弱的情况,可以填入“体内阳气相对虚弱”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有的可能当时发病,有的则潜伏下来,到秋冬季节再发作。所以此时不妨吃点姜,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推断②处是说吃点姜,可以避免病痛“到秋冬季节再发作”,可以填入“不给秋冬季节留下病根”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夏天人们喜食冷食,体内易积寒气,姜为热物,食用姜”,推断③处是说食用姜,可以消除人们体内的寒气,可以填入“可以祛除寒气”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要提炼第二段的关键信息,“姜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呢?当然不是……阴虚体质的人……内热较重者……都不宜吃姜”,由此可知,第二段是说姜有很多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

然后再按要求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即可。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

对于警察的行为,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警察的字条很暖心,但也有人不认可警察的行为。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潘先生开车送女儿就医,由于车位紧张,将车停在了医院外的路边,交警看到他留的字条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此新闻一出,网友一片叫好。

众所周知,执法最首要的特征在于刚性,甚至必须以其应有的公平公正,来实现对秩序的维护。由此来看,“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我不否认,乍一看,这个故事确实足够暖心。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警察叔叔似乎有点过于感性了,他没有考虑到,他这一贴是温暖了,可是,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呢?

儿童医院,去的大都是心急如焚的家长和生病的孩子。我们试想一下,当家长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位好心的警察叔叔,他不贴罚单贴“暖心字条”,家长们在情急之下,是否也会效仿潘先生呢?我想,偶一为之,肯定会的。众人的“偶一为之”,可能造成的就是医院外的交通混乱。

胡适有言:“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对此,我深以为然。社会的良好秩序靠的是法律法规对全体公民的约束,如果因为同情,因为恻隐,就可以“法外开恩”,那么,秩序就不能被称为秩序,法律也全无尊严和公信力可言。

当然,坚守法律不是不要人情,而是要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给予违法者同情、呵护与帮助。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在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的庭审。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我那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法官秉公执法地裁决:“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10天拘役?”老太太选择了拘役。审判结束,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脱下自己的礼帽,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向在场的人大声说:“现在,请各位每人交50美分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支付的费用,以惩戒我们这个要老太太去偷面包来喂养孩子的城区。”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往礼帽中放入50美分。这个温情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这就是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兼顾情感。

从人性化的角度,警察叔叔可否根据执法现场的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部门,为那些急需进出医院者,开辟临时停车处,既解决病儿家长的停车难问题,更是为交通的畅通、社会的和谐,点亮一盏明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本次作文的材料属于事件类,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要求考生谈谈对警察“暖心字条”看法和认识。写作时,可以从一下角度深入思考:

1.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温暖,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人们常说,法不容情。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但我们也需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的存在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人文关怀。法律与私情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法律就不能有“温度”,执法之人就不能有“热心肠”。

注意文体要求议论文,注意符合文体要求。

【立意】1.规则应该遵守,违背规则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2.规则之外要有人情,执法也要有人情味儿;

3规则要遵守,人情也要有;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6.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7.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8.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素材】1.人情与契约结合是追求的境界。因为具备感情,我们将简单的接触逐渐升级成为沟通并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个世界也因此不再冷清,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社会的发展也愈加人性化。但前提是,必须在情感的基础上建立契约,互相规范行为,不许逾越底线,只有完善法治,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遭规守矩,依照规则办事。因此,人情与契约相融合,使社会有条理健康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2.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通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历历在目。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3.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然不允许考生进场。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5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9)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