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精品解析:重庆市合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解析:重庆市合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合川中学高2025级第一学期期末线上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

合川中学高2025级第一学期期末线上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 上古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存在互证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来源 D. 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可知,上古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可以互证,B项正确;“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说法绝对,排除A项;“唯一来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上古神话传说对历史研究也有很大帮助,排除D项。故选B项。

2. 禹会村遗址发现了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这一考古成果显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或为真实历史事件。这说明(   )

A. 禹会村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B. 文化中心已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C. 禹会诸侯于涂山真实性毋庸置疑 D. 夏朝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禹会村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禹时代确实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会盟活动,出土文物显示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表明会盟者来自不同区域的氏族部落,说明会盟召集方的影响力广泛,且具有强大吸引力,已经形成一个文化中心,B项正确;会盟的地方不一定是政治中心,排除A项;虽然考古能证明当时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会盟,但盟主不一定就是禹,且材料中“或为”的用词体现不确定性,排除C项;会盟与有效控制不一样,事实证明到西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仍是有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西周时以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重大事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排除。材料说明充分发挥文书功能,故C排除。青材料无法体现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金文

【详解】

4. 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

A. 被称作均田制 B. 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 始于商鞅变法 D. 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

A. 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 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

C. 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 D. 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都主张顺其自然,而不是通过过多的干预而使其摆脱了自然的状态,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A. 改革户籍制度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

D. 严明法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冲击了世卿世禄制,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没有直接损害到旧贵族利益,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解答。

8.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社会环境宽松 B. 士人崇尚游学

C. 人才争夺激烈 D. 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流动于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合则留、异则去,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能容纳全部士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环境宽松,A项正确;合则留、异则去,说明是士人选择君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国对于人才的争夺,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百家争鸣,而非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9.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

A. 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 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D. 设三公九卿,置郡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D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不重视儒学,排除A项;秦朝苛捐杂税繁重,轻徭薄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广设仓库,开通运河是隋朝的做法,并非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段文献描述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言文景,美矣”知道这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答案为A。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不符,B错误。贞观之治是赞誉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均与题目“汉兴”不符,C、D错误。

【点睛】本题以关于汉代社会风貌的描写为考查指引,考查对文景之治知识点的掌握。

11.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A. 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 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 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出儒学对秦亡教训的吸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儒学的外儒内法的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人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排除。

【点睛】“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汉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传统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B. 王国问题威胁着中央集权

C. 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D. 政治稳定与血缘亲疏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可知,汉代郡国并行制下,藩王与皇帝的血缘亲疏影响到王国对中央政权的效忠程度,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豪族凭借着经济实力让自家子弟念书,由此成为儒生,进入士林。这些子弟进而明经入仕,进入官场,在获得政治权力后,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乡里势力(如下图所示)。这

A. 保障了政治清明局面 B. 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

C. 扩大了官僚队伍来源 D. 提高了选官的公正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乡里豪族控制着官场入仕特权,继而又利用政治特权来强化自身势力,说明的是政治的封闭性,B正确;专制制度下政治不可能清明,A排除;CD是科举制的意义,排除。故选B。

14. 汉代画像石《讲经图》,教师与学生席地而坐。《北齐校书图》,一名北齐时期的文人坐在胡床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从汉到北齐的变化,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是(   )

A. 经济开发 B. 国家统一 C. 儒学复兴 D. 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当时的师生都是席地而坐。胡床是少数民族的器物,所以北齐的文人坐在胡床上读书,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从汉到北齐读书人读书姿势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能体现经济开发、国家统一,排除AB项;儒学复兴开始于唐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汉、魏时期的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归吏部选授;至隋朝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材料中地方官选用的变化(   )

A. 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 B. 加强了专制集权政体

C. 提高了地方官员素质 D. 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保证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素质,“提高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根基,与材料所述时间“至隋朝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共天下”,而不是取代皇权政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故B选项错误;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C选项错误。

17.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该材料感叹的帝王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可知,该材料感叹的帝王是隋炀帝,故C正确;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

18. 隋文帝时,朝延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 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 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 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门下省由分管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排除AC项;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以上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

A. 兴盛的原因 B. 割据的结果 C. 衰落的过程 D. 农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和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等,反映了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稳定,并未形成割据局面,排除B项;唐朝开始衰落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农业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此后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临时性质的相,再后来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为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旨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A错误;唐代决策机构未变化,故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故C错误。

21.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两税法依然征收人丁税,排除D项。故选C项。

22. 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征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结为儿女亲家;其下令修订的《氏族志》也将崔、卢、郑、李、王等山东士族列为第一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婚姻自主的意识增强 B. 门阀士族把持了政坛

C 世家大族影响力犹存 D. 社会风气正不断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其下令修订的《氏族志》仍将崔、卢、郑、李、王等山东士族列为第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家大族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争相与之联姻等,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婚姻自由的意识增强,排除A项;世家大族影响力较大并不代表其把持了政坛,排除B项;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A. 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

B. 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 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

D. 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因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价格,故才会出现图书交易民间出版业比较发达的情形,故选B项。市的发展到了宋代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经济才渐渐地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无法概括唐代图书交易发达的情形,排除A项;图书交易繁荣不一定就表明民众文化素质高,如古代下层目不识丁的民众很多,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排除D项。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个作出排除,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4. 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 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 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 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权力分配,中央下设路、府州军监、县四级管理层级,故①代表路,②代表府州军监,路下辖四司,故③代表转运司,为牵制监督知州,地方设通判,故④代表通判,B项正确;A项、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25.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这一举措(    )

A. 导致了武将专权 B. 分割了宰相的权利 C. 提高了文官地位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大部分地方税收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导致了武将专权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分割宰相权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文官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26. 宋词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喧器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这说明,宋词

A. 体现世俗乐趣 B. 反映秀美景趣 C. 刻画文人形象 D. 描写都市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是对市民生活的描述,体现的是世俗生活的乐趣,A项正确;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都市生活描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活字印刷术的最早使用是在(   )

A. 西汉 B. 唐代 C. 北宋 D. 元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已知活字印刷术的最早使用是在北宋时期,平民毕异发明的,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 “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 辽 B. 金 C. 宋 D. 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猛安、谋克”可知是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9.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道府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实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

A. 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 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 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可知,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C项正确;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可知,该历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排除A项;南人原指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排除B项;“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1. 明朝,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是为票拟;然后经过皇帝朱笔批示,是为批红。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出现了太监掌握批红权的现象。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约束 B. 宦官权力的加强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宦官和内阁的相互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是为票拟;然后经过皇帝朱笔批示,是为批红。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出现了太监掌握批红权的现象。”可知,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又设内阁作为秘书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虽然内阁掌握河很大的权利,但是国家决策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后期,太监掌握批红权也是在皇帝授意进行,这些都反映了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约束,与明朝史实不符,排除A项;宦官权力的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宦官和内阁的相互制约,与材料中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 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而亟欲亲政的心理,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的外戚与宦官专权(   )

A. 导致地方权力膨胀 B. 表明外戚权力失控

C. 均受到宗法制影响 D. 是君主专制的后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外戚和宦官都是借助皇帝才能掌控政权,因此是君主专制的结果,D项正确;外戚和宦官不属于地方势力,排除A项;“外戚权力失控”没有完整反映材料的含义,排除B项;宗法制度已经在战国时期彻底瓦解了,排除C项。故选D项。

33.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 掌握了等同于宰相的权力 B. 是法定的最高级行政机构

C. 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意图 D. 极大的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阁臣无不惴惴惧”体现了皇帝的独裁和权威,反映出明代内阁服务君主专制统治的本质,C项正确;内阁不是宰相,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无权统帅六部,只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排除AB两项;内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不能限制皇权,排除D项。

34.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8天的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000多件,共3000多件事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社会矛盾的激化 B. 封建经济的发展

C. 中枢机构的变革 D. 皇帝理政的高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在洪武十七年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废除丞相制度所导致的,所以中枢机构的变革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初期的“社会矛盾”,无法得出明朝初期“社会矛盾”是否激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封建经济”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可知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全部处理好,所以皇帝理政的高效不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5. 下图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中的一幅截图。该纪录片还介绍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行政、监察。这一画面主要反映了

A. 明朝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及职能

B. 明清时期故宫里所设机构的演变

C. 明朝行政、议政、决策民主化特征

D. 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中央有皇帝、内阁、六部、督察院、五军都督府、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地方机构有分掌地方军政、行政、监察的“三司”,所以A符合题意;B、C与史实不符,D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36. 明代初期为了在藏区推行各政治、经济制度,借鉴元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河州卫、朵甘卫、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官员均由当地政教首领担任,但归中央政府任命。这一做法(   )

A. 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B. 重在承继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C. 表明明代卫所制度的普遍确立 D. 为国家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理,明朝借鉴元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与元朝不一样,排除B项;卫所制度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排除C项;明朝推行管理西藏的制度强化了国家统一,而不是为国家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7. 明代的全国总志《大明一统志》的编纂者指出:“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由此可见,明代编纂《大明一统志》的主要目的是(   )

A. 展现明代疆域的广阔 B. 服务于大一统国家治理

C. 维护天朝上国的地位 D. 宣扬明朝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可知,明代编纂《大明一统志》主要是了解统治的疆域,服务于大一统国家治理,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编纂《大明一统志》的主要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8. 清朝因蒙古族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 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 B. 体现“与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改变习俗”

C. 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D. 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朝盟旗制度沿袭蒙古族习俗的管理方式,各盟旗接受中央管理,体现了盟旗制度与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改变习俗,B项正确;“史上首次”说法错误,清代之前的王朝就有因俗而治的制度,排除A项;盟旗制度服从中央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清朝盟旗制度不是高度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9. 清朝继承和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地区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这些措施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推动朝贡贸易体系良好发展 D. 比元代行省制度更加先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沿袭明朝督抚制度、设置将军辖区、实行盟旗制度等措施,都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都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治理边疆地区,并不是对边疆地区进行直接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边境治理,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清朝边疆治理措施与元朝行省制度进行优劣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40. 在改土归流大潮中,一些土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 给房、给田的处置:部分土司因利益受损引起不满,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 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清朝改土归流(   )

A. 因土司的抵抗并未最终完成 B. 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动荡不安

C. 体现恩威并施、灵活处理特点 D. 派驻藏大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一些土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 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可知改土归流体现了恩威并施、灵活处理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形式完成改土归流”,说明改土归流完成了,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清王朝改土归流的政策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B项;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41. 王夫之批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的思想,认为这是“销行以归知”。他批评的矛头主要针对(   )

A. 孔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夫之批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的思想”可得知他批评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C项正确;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仁“、”礼“,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是朱熹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2. 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这表明军机处(   )

A. 取代了内阁行使票拟之权 B. 属于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C.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 成为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可知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所以军机处成为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D项正确;军机处没有票拟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B项;军机处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3. 嘉庆、道光时期,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频繁活动,清政府以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并由官府特许的商人代管对外贸易来应对。这一官府特许的机构是(   )

A. 转运司 B. 榷场 C. 市舶司 D. “十三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D项正确;转运司亦称“转运使司”,官署名,宋代诸道(路)皆置,均调一道(路)租税以供国用以转运使、副使主其事,兼分巡所部、监察官吏,所以转运司是宋代设置的官职,排除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B项;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以及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4. 清康熙帝曾自恃道:“听政有年,稍有暧昧之处,皆洞悉之……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A. 设置枢密院 B. 设立特务机构 C. 建立军机处 D. 实行奏折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听政有年,稍有暧昧之处,皆洞悉之……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体现了康熙帝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官员之间的不轨行为,谁都期满不了皇帝,这是因为有密奏制度即奏折制度,充当了皇帝的耳目的原因,D项正确;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A项;设立特务机构的是明朝,排除B项;军机处并不能起到充当皇帝耳目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45.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

A. 规范了中外贸易 B. 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 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 D. 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即“公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对外来商船的限制,即只允许在“广东”,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者东来,但未阻滞“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6.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B.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C.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D.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上升,意味着农民和市场的关联性提升,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升,A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有助于农民收入提升,排除B项;当时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加,但是高产作物的传播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口和粮食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经济作物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47. 明清之际,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认为上古尧舜才是最理想的统治者的化身,只有“回归”上古三代才能弥补封建专制制度的缺陷。这表明黄宗羲

A. 引领着同时代的思想潮流 B. 提不出新的社会制度设想

C. 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本质 D. 奠定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回归’上古三代才能弥补封建专制制度的缺陷”可知,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制度设想,其思想还囿于传统主流思想,B项正确;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在其所处时代不可能成为思想潮流,排除A项;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黄宗羲不可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表明黄宗羲不能提出超越其时代的新制度设想,也就不可能为制度变革提供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8. 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

A. 反映了市井民众的审美需要 B. 说明孔子为人难以琢磨

C. 揭示了主流价值观念的蜕变 D. 使儒家学说基本上解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可得出明清时期的小说更加世俗化,更能满足市民阶层对充个话费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为人难以琢磨”,排除B项;主流价值并没有变,排除C项;解体的说法错误,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9. 明初朱元璋建立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对“士农工商”的服饰进行严格规定。到明朝中后期,社会上服饰僭越违制的现象不断增多,成为一股官府无力遏制的势头。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中后期

A. 自由平等意识的增强 B. 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C.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原本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受到冲击,服饰僭越现象不断增加,难以遏制,C项正确;服饰僭越不能说明其追求自由平等,排除A项;服饰僭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这与商业有关,而非农业,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0. 清朝统治者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这一政策(   )

A. 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B. 巩固了天朝上国的地位

C. 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可知,这一政策是重农抑商的体现,会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非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封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未巩固天朝上国的地位,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封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未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10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587)

  1. Hi, just required you to know I he added your site to my Google bookmarks due to your layout. But seriously, I believe your internet site has 1 in the freshest theme I??ve came across.Seo Paketi Skype: By_uMuT@KRaLBenim.Com -_- live:by_umut

  2. Hi, just required you to know I he added your site to my Google bookmarks due to your layout. But seriously, I believe your internet site has 1 in the freshest theme I??ve came across.Seo Paketi Skype: By_uMuT@KRaLBenim.Com -_- live:by_umut

  3. One cabinet minister has said he will join the march, indicating it will likely go ahead priligy buy viagra ivermectin md FRANKFURT, Aug 13 Reuters German automotive partssupplier Leoni raised its full year revenue target by3 percent after reporting quarterly turnover above1 billion euros 1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